【课题研究】场馆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实践探索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场馆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实践探索

场馆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丁雁 路虹剑

 

一、引言

2014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201691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明确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学校只依靠现有的相对独立13门国家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切合实际的。北京市下发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提到学科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概念。原有课表里的综合实践课要与劳技课、信息课、一些校本课程共同构建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落实新的课程计划还需要我们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一定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并且要校内外结合,博物馆、科普场馆、艺术殿堂等场馆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课堂(申继亮2015)。随着课改的推进,一组新的教育名词闯入我们的视野,STEMSTEAM和创客教育。虽然这三种教育更多是课外教育领域,我们还难以照搬到课内,但是其关注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亲历、注重学生思维主动发展等思想理念和多元教育机制融通的一些方式方法(吴俊杰等2013),是我们开展场馆教育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2005蓝天工作为一政府主导、科研引领、分步实施、学生受的重点创新工程,在东城区中小学广泛实施蓝天工盘活东城区乃至北京市丰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建立教育与社会资源融通共享的服务机制。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课堂,置身蔚蓝天空之下,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转变了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创设了没有围墙的校园,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尝试了一条新路,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2008年,北京市教委借蓝天工的经验,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启社会大课。可以说,在开发场馆教育方面,我们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在新的课改前,我们的场馆教育还是以单一学科为主,对场馆资源的开发也是从单一学科视角进行开发,这并不是很符合当前的课改要求。即便身处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但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在教室开展教学的模式,他们对开发场馆资源来开展教学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此外,在已开展的场馆教育中,学生大批量的走进场馆,却难以接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种种现象追其原因,教师素养欠缺是根本。我们的教师都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是分科教学,甚至是应试教育,因此他们的跨学科意识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能力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都有所欠缺,因此,教师的跨学科、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与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是落实场馆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场馆教育教师的能力要求场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所谓展品即知识,教师欠缺对这的认识和理解,又缺少相关,这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因此,教师的广博(跨学科)或专业的知识素养是基础;参观即学习,如今我们将场馆教育又融入研学和探究,这两者的过程虽然与学校教育没有本质分别,但实施方式却有巨大差别。学生选择的资源是多元的,获取的信息、证据是多样的,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是不统一的,结论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习的能力将受到极大挑战,能否很好地开展场馆教育指导是关键;场馆即教之域,在宽敞且层层相套的展厅里,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发生巨大转变,且有社会人群不断地干扰和冲击,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保障。此外,场馆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基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水平也影响着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支撑,恐怕教学只是换个环境,没有实质转变;如果没有很好的理论支撑,教学虽然遵循倡导的模式,但是难有质的飞跃;如果教师不能全面深入地挖掘资源,会大大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资源整合并对接课程,那么学生的学习会变得很肤浅。因此,在实施场馆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和指导教学的能力素养、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水平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场馆教育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意识和理论;二是方法和能力。具体体现5个素养要求专业知识要过硬。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专业有一技之长,专业知识的底蕴决定教师教学的深度以及应对学生的能力。所以,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全面认识,每个知识领域或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不仅知道内涵还要熟悉外延跨学科要整合。教师除了具备自己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全面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方面我们不要求教师要精通,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会在场馆教育中,发掘资
源中跨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并通过查找资料、后续学习和备课将其体现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递教育理论要知道。教学不是简单的行为模式,而是在相关的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下开展的交互活动,因此,教师要对一些基本理论有所知道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与利用要做到。我们到场馆开展教育工作一定要围绕课程目标来开展,绝不能简单认为是讲解展览和展品等,因此,我们要能把场馆资源与我们的学科教学对接,进行教学化开发,为我们的教学所服务。并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接的学科不应该是单一的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与指导要到位。学生在场馆学习是比较宽松自主的,教师不能过分把控和拉拽,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的做法,要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掌控所有学生的学习,支持他们的一些自主选择并给予适宜的指导。
    三、场馆教育教师能力调查
   (一)教师素养调查
    我们从科技馆教学、自然博物馆教学、国家博物馆教学中抽选10节课,10节课中5节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5节是学科教研员指导的教学研究活动。

img1

 

 

 

 

 

 

 

 

 

 

 

 

 

 

涉及的学校包含大、中、小三个办学规模等级,涉及的教师3名骨干教师4名青年重点培养教师3名普通教师但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水平。因此,评价结果可以体现出我区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专家的评价统计里我们可以发现,这十位教师的素养还是不错的。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点,就是这十位教师必然是特意安排的,是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但是在场馆教育上也没有达到最高理想水平。从单项分值分析,较高的是理念、组织和集体指导,由于活动都是小班甚至是小组教学,因此组织上遇到的困难不是很大,成绩不能反映所有情况,集体指导近乎等同于常规课堂教学,因此挑战也不是很大,只有理念新是唯一理想的。跨学科综合方面,教师分值较低,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只是集中引导学生学习单一学科知识,其他学科涉及有限甚至没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其他学科相关问题处理得不到位甚至回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时,所用方法也比较单一,很难看到有意识地运用其他学科所学。因此,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急需提升。此外,教师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是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更多是基于表面进行讲解介绍和引导学习,背后的很多文化和知识都没有很好挖掘,虽然课堂教学效果都不错,但是场馆资源的价值和场馆教育的作用体现都不够突出,因此,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上,特别是凸现学生个性的问题解决上,教师表现得不好,无法应对,更谈不上给予指导。这也可以视为教师对学生了解还是不够,预设不充分,当然也有知识底蕴问题。总之,这十位教师代表着较高能力水平的教师,从他们的表现我们可以预测,多数教师的场馆教学能力是达不到这个分值水平的,教师的跨学科意识薄弱,学科综合教学能力欠缺;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水平较浅;对学生的个性学习支持和指导能力有限;教师专业知识还需加强。这四个方面将是我们培养的重点。
    四、场馆教育师资培训的典型策略
    全新的教师培训势在必行。我们以提高教师工作兴趣为起点,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渠道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和指导场馆教学的能力素养、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水平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活动从区域、学校、学科和团体、个人几个层级开展。
   (一)走进场馆,开展实践探索,培养资源教学化开发的能力
    1.场馆教学观摩
    一学年一交流是东城实蓝天工以来的惯例。我们会指导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某一场馆就其资源进行教学化开发,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虽然每次活动都会有新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但是其资源教学化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培训目标常年不变。如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感受中国传统文主题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就从品德与社会、劳技、音乐和美术等学科开展系列课程。每节课都会深度开发首都博物馆的资源。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欣赏文物后,则来到博物馆的活动室开展文物复原、图案拓印、绘制样图等学习活动;劳技课中,学生在欣赏各时期的陶器后,来到手工坊亲自制作陶罐;音乐美术课上,学生更是来到博物馆顶层的戏楼,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下画脸谱唱脸谱并登台表演。这几节课让教师们感受原来我们在场馆教学中不只是参观和讲解展,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有趣、多元、开放的积极体验。
    2.场馆教学实践
    除了观摩培训,实践探究也是重要的培训形式。我们将场馆教学实践探索的培训活动下放到学科,引领骨干教师寻找、选择场馆资源与国家课程的契合点,将教学的场所拓展到场馆,尝试探索形式多样的场馆学习授课模式,将更广泛的课内外资源进行贯通。比如: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展品德与社会课《了解农业工具的演变》,学生可以借助参观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在首都博物馆的戏楼展厅,学生不仅可以画脸谱,还可以带妆登台唱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音乐学科联合开展《赏青花之美,品瓷乐之韵》研究课,整合资源,双师同堂,合力进行教学实施,借鉴汲取其他学科适合本学科的教与学内容、方法、策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中国科技馆,数学、语文学科开展综合拓展分享课《会变魔术的带子》,借助场馆资源,经历课上合作探究、场馆自主学习,再回归课堂交流分享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满足兴趣和内在动机驱动的学习、情境化的学习和自由选择的学习。孩子们对莫比乌斯带有了更多的感悟、发现,更深的思考、创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贯通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场馆资源基地授课突破40分钟课堂对学科和教学内容的限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有同一场馆多学科教学、同一学科不同场馆学习、同一堂课中整合和拓展多学科内容等多种方式。任课教师的形式有单师和多师授课,还有学校与场馆教师合作授课,学生可采取探究、体验、参观等多种学习形式,经历更为丰富的学习过程,获得更加立体的知识。这些都有效提升了教师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的实践能力。
    (二)走出校园,拓宽专业视野,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
    1.办班组织活动
    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和跨学科素养不能只靠在教室里像学校教育那样开展学科教学,而是需要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甚至走进场馆开展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扩宽教师们的视野和接触领域。形式上我们力求新颖和多样,也保证教师的受训过程是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这样才能让教师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加兴趣爱好,主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广度学习跨学科知识,使自己向专长型教师和综合型教师发展。应该说,这两类教师都应该有,不是一味追求综合型教师。我们认为,综合型的教师会更加善于寻找孩子,而专长教师更善于在孩子上进行引领。这正像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曾经说过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孩子是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做得很好的,这个方向就是天赋如:书法学科与故宫合作在古香古色的故宫学校里开展书法培训活动,教师们首先得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熏陶,而后接受书法大家的亲自指导,开展颜体的学习,书法造诣不断加深。这个过程里,教师提高的不是写一手好字这一个方面,还包括了相关理论和文化底蕴;科学学科带领教师去郊区挖化石,了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去河北挖战国红玛瑙和观星,多领域地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而在这些活动中,起初是学科内的培训,逐渐就发展为跨学科招收学员,这样就促进了教师的综合发展。区县培训是一方面,学校的培训更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师受益匪浅。
    2.社团开展活动
    办班和组织活动必然牵扯实践、经费和精力等等事宜,其实最好的培训方式就是在教师兴趣驱动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我们鼓励教师组成各种社团,开展个性的学习,这些学习活动会更加生活化,一举双得。部分学校也会在此提供经费支持,保障社团活动能够高质量地延续下去。如史家小学提供一定活动经费,教师自发组建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这其中有突出专长的烹饪团、缝纫团、观星团等,也有看似非常轻松愉悦,但凸显跨学科特点的美食团、旅行团等,当然还有学习氛围浓厚的国学团、博物团等,他们都会制定学期活动计划,如期开展交流活动。
    三)科研引领,解决课堂问题,提高组织指导教学的水平
    科研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教育领域开展工作必须之举。科学规范、有计划有理论的实践,会提升工作的品质20101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启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雏鹰计,明确提出对北京市丰富的科普场馆资源进行教学化开发,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教育课程资源2011年初,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承担项目的教研部门,开展了持续探索与实践20153月,在集纳多年推雏鹰计的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秉承多向融通场馆资源与基础教育的运作经验,在国十三规划开局之年,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以社会资源教学化开发与应用为支撑面,在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的指导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及有关资源单位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协作成立,有幸成为首都首家由教师研修机构牵头的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在教师素养持续培养中,立足实现优质教育的跨领域共为、多主体共享的广义教育资源,持续探索教研供给侧改革。在协作体的带动下,我们依托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努力提升广义教育资源对于师生发展的托举作用,同时指导部分学科、学校和教师申报课题,如数学学科区级人才资助课题,科学学科、府学小学和部分一线教师立项了相关的区级课题。有些课题没有立项成功,我们也支持其自主研究,结合学校情况选择,进行课程特色化的研究与开发。在这些课题的引领下,教师们解决的是场馆教学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们会梳理教学经验、制定研究计划和策略,并在场馆有针对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回来后组织教师观看录像和课堂记录,对一些做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提出各自改进意见,最终还回到场馆继续实践。我们除了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融合一些课题工作,还会在每学年进行一次全区观摩研讨,但更多实效培训活动还是由各个课题组落实。
    (四)广纳资源,研制开发学习单,助推场馆资源利用技能
    作为教研部门,我们力求服务立轴,变革驱动,致力于在广义资源的适配中拓宽学校课程变革的空间,在研修机制的转型中增进教师教学变革的力量,致力于服务学生,在成长价值的供给中深化学生学习变革的自觉。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为广纳资源,固化实践成果,我们与资源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以数学学科为龙头推进,率先将场馆资源转化成为学生所用的探究体验单。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指导下,开发了《玩在中国科技馆》小学数学探究体验18个,中小学衔接探究体验4个,以及《伴你玩在中国科技馆教师指导用书》,并形成一套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工作流程,供教师们借鉴(见1)。

此后,各个学科教研员利用此流程带领学科教师开展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实践培训,开发出了科学学科学习6本,共200余张探究单;品德与社会、书法、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也相继开展培训,并各自开发出一本学习单,每15余张探究单。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参与开发的教师100人,成为各个学科的先锋队。他们将辐射更多的教师,并用更丰富的实践形式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单的研发是对教师的培训过程,进一步拓宽了教师涉猎教育教学资源的视野,转变了教师的资源观、课程观,促进了教师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五、培训成效和思考
通过不断的培训,教师们对于场馆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基于场馆的教学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讲解的教学形式,教师也在某一领域有所发展,多数教师能够在场馆开展一节自己擅长的主题教学活动。我们很少看到教师忙于组织学生的纪律等情况,而是都把大部分精力投身于教育过程之中。我们还会偶尔看到,学生某一不着的想法并没有被教师批判或置之不理,而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客观的评价和专业的引导,即使出现了教师还无法回应的话题,教师也会保护孩子的兴趣和自尊。

 

img2

 

 

 

 

 

 

 

 

 

 

 

(一)学习单的开发助推教师资源利用和教育理念的发展
    学生场馆学习单的研发应该说是东城贯彻新课改的一个物化成果,这一张张的学习单并不是罗列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观,更不是一道道问题让学生在场馆忙于抄展板信息,而是一个个的情境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于是学生利用一个或一组场馆资源进行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开放和综合。这样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正是当今教育所需要的。如,在中国古动物馆里,我们的教师带领学生探寻生物的演化。其实按顺序参观展品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认识,但是我们的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编写了学习探究单。探究单的首页就是生物演化时间表,这个表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条线索和认识古生物的一种方法,而后进入探究主翼龙是龙还是鸟学生根据生物演化时间表找到相应展厅,从展厅里寻找能够提供线索的化石和模型,他们对比翼龙和恐龙的身体结构,研究他们的飞行方式,最后又从语言翻译和译音领域了名字的由来,最终得到了翼龙既不是恐龙也不是鸟的答案。这节课,虽然以科学生命领域为主,但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了地质学、力学、数学、语言学等领域,体现了教师对接多学科开发场馆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这节课不是引领学生参观学习,甚至教师没有讲授环节,而是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体现出了教师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支持下所具有的良好教育理念。
    (二)场馆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跨学科能力的提升
    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立足于广义资源的拓展与聚合,着眼教研关系、教学关系的重构与再造,指向教育形态的创新与跃变。致力于服务学校,在广义资源的适配中拓宽学校课程变革的空间;致力于服务教师,在研修机制的转型中增进教师教学变革的力量,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专家指教研员牵教师研学生探为推进线,以场馆资源教学化开发与应用为支撑面,创拓了基于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在经验借鉴中突破、在场馆定位中聚焦、在资源对接中开的推进路径,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立足实现优质教育的跨领域共为、多主体共享的广义教育资源,努力探索教研供给侧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与跨学科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自然博物馆我们曾开展过一次科学学科的教学观摩活动,所授内容是《鸟的喙和足》。学生在利用学习单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发现一个孩子对鸟特别感兴趣,她认真欣赏着每一个标本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完全超出了学习任务,教师就用更多的时间为这个孩子介绍很多鸟的知识和在自然环境里观鸟的趣闻。教师的专业素养让这个孩子在这次学习中得到了满足,但这次教育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这位教师自己就喜爱观鸟,参与了一些机构组织的观鸟协会,她将这名孩子引进了这个圈子,加入了这位教师组织的观鸟社团,虽然目前参与这项活动还没取得什么成果,但相信她会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多元的培训活动,使参与其中的教师们经历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研究学习过程,进一步拓宽了涉猎教育教学资源的视野,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转变了教师的资源观、课程观,提升了跨学科技能与资源整合意识,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新型的育人观与开放的教学观,提升整体把握课程、全面整合资源、有效设计实施、深入反思跟进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2019年10月15日 08:21
浏览量:0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