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对中学物理启发式教学的再审视

网站首页    【课题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对中学物理启发式教学的再审视

核心素养视角下对中学物理启发式教学的再审视

陈 力

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读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久远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与重视,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地采用和改进,但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在认识上有失偏颇。现在以常规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教学为例以作说明:

教师往往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我们知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公路越宽畅,即公路的横截面积越大,车就行驶得越快,车流就越大,则公路对车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小;公路越长,车辆在行驶时遇到的阻碍就会越多,则公路对车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是也类似呢?是不是通道越宽敞,阻碍作用就越小?通道越长,阻碍作用就越大呢?导体的电阻除了与这两个因素有关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成功。教师首先以生活中的“行车”现象进行类比,很自然地引入了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是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打桩机的工作过程:打桩机重锤质量越大,桩就被打得越深;重锤被提得越高,桩也被打得越深。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甚至是显而易见地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两个因素有关。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没有了老师这样的铺垫与“启发”,学生能否独立形成思路去认知新的问题呢?答案不言而喻。因此,这种将目的定位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将目的定位在帮助学生认知知识,学会如何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如何形成有效的思维。

二、一般的启发式教学观

一般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直接面对结果的启发式。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面对教学问题时,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但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头脑中还未形成一个轮廓,所以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把正确答案问出来,便自以为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简而言之,想尽办法让学生“学会”而不是“会学” .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理解和消化,但往往造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失去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独宰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长期下去,学生会依赖于教师的提问,没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不知从何思考。

一般的启发式教学观有其合理之处,即教师不应该强行填鸭和灌输知识,但在教学目的上,仍然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向学生“灌输”“传授”知识,但如果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教师“灌”得“缓慢”一些,学生“接纳”得“平和”一些,教师的“灌”变成缓慢的渗透。形象点说,一般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这个“灌输器”的口敞得更开一些,老师“灌”得更容易一些。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实验教学方面,有一个最显著的教学特征就是:“学会”和“理解”。在面对物理问题时,学生往往没有问题意识,即使对问题有思考的欲望,也无法独立形成思路。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被“灌输”或者“注入”了大量的知识,而对于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知道得少之又少。

三、科学的启发式教学观

科学的启发式教学观最显著的着眼点就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把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

因此,相比于一般的启发式教学,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有其根本特点:

1)强调教师不应等待学生自己形成“愤”“悱”之感,而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2)强调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要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主动创造精神及其他良好品质的统一。

3)强调启发式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所有儿童变聪明的方法,而不是那些已经具备了“举一反三”能力的聪明儿童才适合启发式教学。

四、科学的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为基础。该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观上,该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知识自上而下的一级一级的“转载”活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这与启发式教学所强调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两者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潜能。学生不能被动地甚至是无动于衷地被“填鸭”知识,而应该据生活常识、凭借自己的思维活动积极构筑知识体系。

2)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

学习不是把知识自上而下一级一级的“转载”或者传承,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独立建构知识。

3)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

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后,通过学习使得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学生也总是在拥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前提条件下学习的,因此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去同化所面对的新知识,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总之,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并可以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今天的启发是为了明天的不启发,学生一定要从“学会”的求知状态转变到“会学”的状态中来,自己驾驭学习的方向盘。

时间:2019-04-10 17:11:00
来源:无锡市塔影中学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