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教育: 指向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提升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场馆教育: 指向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提升

场馆教育: 指向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提升


李小红 姜晓慧 武倩


摘要:场馆教育具有鲜明的情境性、自主选择性、主动探究性以及学习结果的多元性等特点,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我国积极推动场馆教育, 各类场馆和中小学校也在探索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径。当前, 场馆教育正在向场馆学习转型, 更加关注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提升,场馆教育的专业化、多样化、虚拟化以及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关键词:场馆教育;场馆学习;情境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开发共同体;虚拟场馆


场馆(Museum)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机构, 肩负着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责任。它不仅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室内封闭场所, 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室外半封闭场所。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强对于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场馆的利用, 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以规范相关的教育文化活动。本文从场馆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出发,对场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 重点阐述分析场馆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场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以学习者为中心

场馆教育是广义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与学校一样承担着教育的职能,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二者逐渐分离又彼此联系。理解场馆教育的特点, 有利于人们了解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性, 并帮助人们思考如何做好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场馆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场馆教育的情境性

场馆教育以其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丰富的展品内容,营造出常规教室无法提供的社会、生活及科学探究的教育情境, 让学习者在其中通过亲身参与和与展品互动, 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美国学者福尔克(JohnH.Falk) 和迪尔克英(LynnD.Dierking) 将影响场馆学习效果的三种情境确定为个人情境、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认为这三大情境的互动作用对参观者在场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得产生了积极影响。学习者在各种类型的场馆中都能够结合相关主题进行情境化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情性知识的产生, 有利于学习意义的加深和学习效果的实现。例如: 在台湾十三行博物馆的"原住民便装游戏”区, 场馆学习者通过设备只需拍摄一张个人头像照片,即可为自己换上各式各样的台湾原住民服装,还可以佩戴相应的装饰品以作点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亲历情境、模拟体验换装活动了解民族服饰搭配的法则,还可以学习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知识,实现了让参观者在情境活动中感知和学习的目的。

场馆教育的自主选择性

场馆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形象生动, 且无固定顺序。参观者在场馆环境中被赋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可以自由地控制学习进度, 根据个人安排去发现、思考和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最终学有所获。场馆教育的自主选择性特征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 其自主性越强, 探索和思考的深度就越深, 体验到的愉悦感越多, 学习效果自然也就越好。自主选择性在国内外各类场馆教育中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例如: 美国匹兹堡地区的卡耐基科学中心, 就致力于提供娱乐性、互动性、第一手、易达到、多相关、可理解的各种体验项目。参与者不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活动, 还可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规划自己的体验路线, 有侧重地进行场馆学习。

场馆教育的主动探究性

场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 自由开放的氛围和主题丰富的展品形成了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 学习者非常容易积极投身于探究各类问题或者现象的过程之中,去观察发现、思考感悟、操作体验和总结梳理, 主动探究场馆中各类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学习者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记忆较为深刻, 更容易迁移到其他领域, 成为今后学习的重要积累。国外各类场馆正是借助场馆教育的主动探究性特征, 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发现和发展他们自身的才能, 将学习者本能的好奇引导至科学研究的层面。美国旧金山的探索博物馆( Exploratorium 曾开发出五种活动满足青少年和其他学习者多方面的探索欲, 包括数学探索者、科学探索者、大脑探索者、探究型活动和世界上的结构。以"数学探索者”为例,它是一个集游戏、手工活动和科学实验为一体的活动集, 整个活动依赖参与者的主动探索学习而推进。

4. 场馆教育结果输出的多元性

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严格的限定要求不同, 场馆教育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环境刺激, 鼓励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获得多元化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 多元化" 输出,一方面得益于场馆内的学习内容丰富, 另一方面依赖于学习者兴趣和关注点的差异性。举例来说, 学校组织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去参观国家博物馆, 并且设置相对丰富的学习活动, 以保证学生在场馆参观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即使在这种带有明确学习任务和一定组织前提的场馆活动之中, 学生的场馆学习结果仍然是多元的, 有的学生关注历史, 可能重点停留在对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器皿的发展研究上; 有的学生热爱军事知识,可能关心自古以来的历次战争或者各类兵器的制造演进; 有的学生喜欢书画, 可能对名家书法与绘画展品的研究十分深入。总而言之, 场馆教育是过程性的, 关注的是多元化的学习结果, 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人”的教育。


二、多元视角下的场馆教育发展现状: 走向“ 场馆学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场馆的功能整体上呈现出“ 个人收藏研究开放展陈教育关注个体学习”的演变脉络。当前, 随着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点从 教"向“ 学" 转变, 场馆教育也开始向“ 场馆学习” 转型, 场馆教育不再局限于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的普及, 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国家层面: 极力倡导场馆教育的发展

首先, 高度重视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馆等场馆的建设和免费开放推进工作, 以发挥各类场馆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2015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提出要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 逐步将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 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顼目。

其次, 引导学校重视和利用各类场馆教育资源。早在2001 年,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就提到各中小学校应广泛利用各类校外资源。2014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指出," 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2015年,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再次深化要求, 提到要积极推动博物馆学习在中小学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并指出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应充分挖掘利用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科学实验等活动。

最后, 推动场馆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最大化实现场馆教育功能。这一点较为明显地体现在科技类场馆的管理上。2011年, 中国科协启动 “中国流动科技馆"全国巡展试点工作, 主要利用各地现有公共基础设施为展览场地( 学校报告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等) 使得展教资源可以在不同地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2. 各类场馆: 逐步探索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途径

21世纪以来, 我国各类场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工作已见成效,截至2017年, 全国共有138家科技馆作为试点单位进入到免费开放的行列。自2 4年起, 部分博物馆开始向青少年等特定群体优惠或免费开放, 场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的教育功能不断明确化, 许多场馆开始在国家和地方大力支持下, 依靠本馆优势逐步开始探索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2006年,《关于开展“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后, 全国3 0多家科技场馆将科技教育活动送入校园。例如: 辽宁大连甘井子青少年科技中心在该项试点工作推动下, 潜心研究" 科技中心运行的模式"。首先, 建立以教学功能、展示功能和教科研功能为核心的科技活动中心, 借助打造科技活动平台实现全区中小学科技资源共享; 其次, 结合学生需求, 开发丰富的科技类活动课程; 最后, 与学校联手, 从校长管理支持、班主任有效组织和与相关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三个方面确保科技活动的水平和效果。

中小学校: 积极探索场馆资源的利用方式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相关部门的引导下, 许多中小学校开始尝试利用场馆教育资源开展相关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如北京市不少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一些场馆开展参观和探究活动,还有部分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多重选择和多样化安排。例如: 有的学校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意向场馆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跨年级分组, 并且针对不同场馆类型配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们参与场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场馆教育的发展趋势: 素养为重, 深度整合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随着各类场馆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 场馆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停留于相关知识、技能的普及与传播, 而应以着力提升学生和公众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在丰富人们体验的同时, 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参与者能够勇于创新、乐于行动。以科技场馆为例, 科技场馆的教育不应只停留于对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扩展和补充上, 而应发挥其特殊优势, 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 引领学生进行直观互动的交流与体验,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 带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对科学的正确体验, 提升其科学精神; 再次, 设计各类社会活动项目, 使学生参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涵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情感。

教育内容持续更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及人们对场馆教育期望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要求场馆成为一个接受和体现变化的场所。那些展览内容陈旧、展出方式老套的场馆, 则会令中小学生和广大公众失去参观热情。首先, 场馆必须要结合自身特色, 针对不同人群充分挖掘现有展品的教育价值, 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出适合其年龄阶段的展品与活动设计。其次, 场馆应不断开发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临展, 提高场馆展品和活动的更新率, 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最后, 展品展出的方式也应不断更新, 如改变已往以" 学科分类” 或" 编年史” 方法划分展区的方式, 尝试以“ 主题” 或者“ 故事线” 等思路来呈现展品, 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充分发挥现有展教资源的教育价值。

教育方式更趋多样化

场馆教育的方式应更加丰富多样, 即充分发挥场馆教育直观性、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 强调教与学的互动, 注重参与、体验和探究。场馆等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角色扮演、戏剧表演、主题活动等, 以团体形式开展、强调互动交流、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 另一类是科学实验、学术探索、项目活动等, 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教育方式。通过多样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 场馆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主体更趋专业化

场馆教育人员的职能不应局限于原来引导参观场馆展品等基本工作, 而要求其能设计和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带领社会公众和学校学生进行深入体验与探索等。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势在必行。第一, 改革场馆招聘机制。在招聘场馆人员时, 除了注重场馆教育人员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 还应更加看重其专业背景以及组织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使各类场馆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第二, 着重提升现有场馆教育人员的专业化知识。这里的专业化知识主要包括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两方面。只有这样, 场馆教育人员才能在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5. 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走向深度合作

当前, 多数馆校合作仍停留于零散的活动阶段, 没有实现课程化和系列化, 缺乏长效合作机制。馆校教育的深度合作, 既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不足等问题, 也有利于解决场馆教育长期以来呈现出的参观者走马观花式学习所造成的场馆资源发挥低效的现象, 最大化地发挥场馆教育资源的效能。推动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合作, 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合作形式。第一,“ 先校后馆”, 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后进入场馆, 以实物为载体进行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 在运用与实践中深化拓展所学原理。第二,“ 先馆后校”,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入场馆, 在学生得到丰富的体验与经历后, 带着自己的疑问与独特的感受回到学校, 学习相关知识和原理。第三, 共同建设校本课程, 即场馆教育人员和学校教师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 共同设计一门集学校和场馆优势为一体的特色课程, 供学校学生长期学习。第四, 场馆活动进校园, 即场馆研究人员与教育人员挖掘场馆自身的教育资源开发各类课程项目, 由学校学生选择并参与到场馆活动中。

建设虚拟场馆, 实现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技术构筑虚拟场馆将成为未来场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虚拟场馆的建立将切实解决场馆中一些资源难以陈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参观者只要登录场馆网站, 就可以便捷地下载视频和文本等在线素材, 使展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分享与传播。更重要的是, 在场馆资源欠缺的地区, 参观者可以通过虚拟展厅进行一系列互动体验式的参观, 通过虚拟课堂参与在线的学习和探索活动, 并且可以通过场馆构建的网络交流平台分享观点、结交朋友, 在实现在线互动式学习的同时, 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

推荐文章